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正成为时代命题。2025年暑期,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四大文化工程”专项实践团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现状”为主题,深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贵阳红飘带长征艺术馆、贵阳博物馆四大典型实践点,开展为期数日的实地调研、问卷发放、访谈采样与综合分析,力图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数字存续”提供可行路径。
此次调研围绕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与“受众链接”两大维度展开,重点关注红色历史遗存、文物资料、文化场馆的数字采集、展陈、交互体验与公众教育等层面,并结合现场观察与问卷访谈,获取第一手实证素材,为后续课题研究和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
在遵义会议会址,实践团系统考察了馆内的数字化布展手段与信息服务机制。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其数字化基础建设相对成熟,采用沉浸式投影、多屏互动系统与音频导览等方式重现会议情境,增强观众的历史体验感。然而,团队也注意到馆内数字资源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互动仍显薄弱,缺乏面向低龄群体的趣味化知识传递渠道。现场调研中,不少观众表示希望能通过更具沉浸感的多媒体形式“走入”那段历史。
相较而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的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该地以自然山体与战壕遗迹为主,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场感,但当前除部分解说牌与展板外,尚缺乏有效的数字导览、互动装置与远程展示平台。实践团在贵州长征干部学院与陈列馆负责人郭主任深入交流了解到,该遗址面临“设备投入不足+技术人员缺位”的双重挑战,数字转化常陷于“有人提、无力建”的困局。
红飘带长征艺术馆作为贵阳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红色文化标志性项目,其200米LED数控“红飘带”不仅成为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长征精神的视觉转化尝试。展馆内融合了声光电特效、3D建模、历史影像档案与艺术装置,打造出一条集历史教育、文化传播与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数字文化长廊。实践团认为,该场馆代表了我省“红色文化+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前沿成果,但在运营端仍存在“内容更新滞后、受众参与度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引入AI讲解、多平台联动及用户生成内容机制。
贵阳博物馆则展现出传统文化机构向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路径。虽然其数字展陈设施相对有限,但在馆藏资料整理与主题策展方面已初具体系。团队实地观察并结合问卷调研发现,多数观众尤其是青年与中小学生,渴望获取更具交互性、沉浸感的参观体验,如“馆内AR导览”“文物数字建模”“线上定制讲解”等,博物馆的内容服务需进一步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展示走向交互。
整体来看,四个调研点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各有亮点,但也暴露出一些共性短板:一是数字资源不均衡,优质内容集中在省会城市,基层点位难以获取资源支持;二是技术手段较为表层,数字化往往沦为“换包装、无内核”;三是受众链接机制不完善,难以真正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传播”与“年轻化转化”。
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实践团提出多项建议:在实践层面,建议加强基层场馆的数字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如建设省级红色文化数字资源总库并分级授权;引导高校、文创企业与地方场馆共建项目式合作平台,推动“红色+数字+青年”三位一体传播模式。在政策层面,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红色文化数字化试点建设,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提供定向扶持;加快制定《红色文化数字保护技术规范》《数字展陈内容版权与授权指引》等行业规范,为后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此次调研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的实地调研与社会观察能力,更深化了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与“传播逻辑”的理解。调研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成果为基础,撰写相关报告、政策建议,持续关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助力“四大文化工程”建设落地生根。(罗喆文、谭琡肖、吴永龙、陆立浩、方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