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色故事从展柜走向云端,当历史记忆从场馆融入生活,黎平会议纪念馆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红色文化传承与社科普及的新篇章。近年来,该馆以“三个纪念馆”建设为抓手,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让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为幼儿园小朋友做讲解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现代展馆。黎平会议纪念馆深谙“内容为王、体验为桥”,通过天幕投屏、智慧导览等技术升级展陈,构建起沉浸式红色体验空间。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串联红色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12门现场教学课程,推出“订单式”讲解服务,让参观者在行走中感悟历史。近三年,场馆接待量突破56万人次,其中4.25万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愈发凸显。
为党员干部作现场教学
脚步延伸,搭建“流动式”宣教平台。打破场馆边界,该馆组建“专家+讲解员+志愿者”宣讲队伍,将可移动展板、红色文艺节目、红色故事等打包成“社科普及移动包”,循着党史“七进”足迹走进校园、乡村、社区、军营。42场“流动课堂”覆盖6.35万人次,让革命故事从书本里“走出来”,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
红色文化进军营
云端聚力,创建“全天候”数字阵地。从文物数字化保护到“云参观”上线,从官网矩阵到短视频传播,黎平会议纪念馆让红色文化搭上“数字快车”。2023年以来,网络平台访问量超106万人次,52条红色故事短视频播放量破60万,“直播讲党史”“云端学精神”成为新风尚,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永不闭馆”。
现场教学网络直播
如今,这座“没有围墙的纪念馆”,正以“红色文化+”的多元形态,在干部教育、文旅融合、社会发展中释放强劲动能。其创新实践被《贵州调研》《贵州改革》等平台推广,50余条相关报道登上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32万次的阅读量见证着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张才林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