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航拍的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蔬菜基地。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新华网贵阳5月21日电 “贵州农家的小圆茄,要3斤的扣3,要5斤的扣5,直播间所见即所得,手快有、手慢无,大家抓紧去拍!”5月20日,太阳刚刚升上山头,32岁的主播杨杰便穿上雨鞋,一脚踩进贵州省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的千亩菜园里,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大山里的生态“黔菜”。
5月20日,杨杰(右)在罗化村的蔬菜基地里直播带货。新华网 卢志佳 摄
近年来,罗甸县立足“天然温室”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罗化村,正是罗甸县重要的蔬菜产区之一,利用耕地集中连片优势,常年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
这两年,“短视频+直播+网红”成为最时尚的卖货方式,农产品也不例外。罗化村的蔬菜基地里,包括杨杰在内的3个直播团队蹲守在田间地头,他们利用抖音等平台,以直播带货的形式,为罗甸的蔬菜销售插上“云翅膀”,让大山里的生态蔬菜更多、更快地“飞向”全国各地。
5月20日,航拍罗甸县龙坪镇罗化村村民在采摘小圆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做电商直播之前,杨杰在海南一家门窗厂打工整整8年,内向的他不爱说话,日复一日在流水线上重复劳动。刚过而立之年,不甘心一辈子“搬砖”的杨杰便返回家乡——与罗甸相邻的惠水县。在朋友的介绍下,杨杰决定试水电商直播。想到自己农家出身,对乡土风物比较了解,杨杰便一头扎进罗甸县的各个蔬菜基地开始“直播带菜”。
“你能想到吗,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海南的工厂里‘打螺丝’,现在我居然在贵州的大山里直播带货。”从打工人变身新农人,杨杰感慨,这一年过得太不真实了。
感受会不真实,数据却不会骗人。从刚开始的0粉丝到目前的1.8万粉丝,从最早日销80单到现在日销1000多单,从直播助理到“网红主播”,杨杰的带货成绩可谓亮眼。
“有的农产品保鲜时间长,适合电商销售,有些保鲜时间短,我们就不轻易上直播。另外还要熟悉各个村的蔬菜产能,产品卖断货的时候要能快速整合资源。”谈起直播里的门道,杨杰如数家珍。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一开始直播话都说不顺溜,杨杰觉得,直播间能慢慢做起来,一个原因是自己主打真实接地气,另一个原因是罗甸蔬菜的种植环境能打动消费者。
5月20日,罗化村村民将刚采收的小圆茄背到分拣中心。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罗化村村民余健是种菜10多年的资深菜农,现在是杨杰的主要供应商,他的80亩菜地里种着小圆茄、黄瓜、南瓜、西红柿等蔬菜。
“现在20%多的菜都是主播们卖出去的,前段时间的黄瓜‘爆单’了,我自己一颗都不用卖。”余健觉得,等这些主播粉丝量进一步增加,自己种的菜全部供应给直播间可能都不够。
那主播带货会不会减少菜农的利润?余健算了一笔账,以往自己的蔬菜全都是拉到贵阳扎佐的蔬菜批发市场去卖,现在虽然以同样或略低的价格供货给主播们,但自己减少了物流和人力成本,“算下来比线下卖要划算”。
“直播带货的威力太大了。”罗化村村支书余位明感慨道,作为农产品销售端的“新质生产力”,电商直播不仅带动产值的提升、产业的升级,更带来了农人面貌的焕然一新。
为及时供应线上线下的消费需求,罗化村当地村民们一刻也没闲着,她们有的在蔬菜基地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有的在分拣中心忙着打包。一箱箱包装好的蔬菜整齐堆放,等待快递物流运输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5月20日,罗化村村民将刚采收的小圆茄分拣打包。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罗甸县很重视电商直播。“我们需要一个仓库来打包快递,县里供销社就给我们找了一个场地,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要是哪一款蔬菜‘爆单’了,农业部门就帮我们去其他村协调供货。”杨杰觉得,正是“主播+菜农+政府”的“三力合一”,让罗甸蔬菜从田间地头直销北上广深,让消费者买到了货优价实的农产品,实现了“供消”双赢。
新农人下乡逐梦的故事还在罗甸不断上演。
5月20日,一名大学生以“直播助理”的身份跟随杨杰学习直播带货。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每个茄子都用保鲜膜裹好才发货,到手还很新鲜,宝们放心下单……”夕阳西下,杨杰团队开始下午场的直播带货。他的身边,三名大学生正从“直播助理”开始,走上广袤乡村的创业舞台。(卢志佳 张七飞 江妍 刘欣 刘欧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