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产业动态  
“花小莓”越来越强——贵阳市花溪区草莓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快形成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2-28 10:09:06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李中迪 朱迪 点击: 评论:0

  培育一种水果,振兴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坚持“花小莓”品牌化发展路径,贵阳市花溪区深度挖掘草莓产业优势,突破传统种植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接二连三”加快融合,推动草莓从单一的农产品定位向旅游商品、零食消遣品转变,以育苗、种植、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草莓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快形成。

抓培育抱团升级

  4年前的冬天,还在工地四处奔波的徐正奎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拥有80亩草莓种植园,年销售额超两百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草莓大王”。

  徐正奎是花溪区青岩镇大坝村人,开始接触草莓种植时,周边种植户多来自浙江等地,“一位外地朋友愿意主动教我技术,我想这样总比在外奔波好。”

  从零起步并不容易,一开始草莓园产出不理想,投资几乎血本无归。“进来了就没有退路。”单打独斗的徐正奎,只得咬牙摸索前进。

  “花溪虽有很长的草莓种植历史,但主要以散户为主,多处于‘小打小闹’的零散状态,不成规模没有品牌,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花溪区农业农村局果树站站长何娟介绍,2020年,“花小莓”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全区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花溪制定了草莓产业提升计划,通过扩大规模、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形象,引领草莓产业发展。同时,建立“花小莓”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区级全检、省级权威机构抽检,农残合格且达到“花小莓”标准的草莓,才能贴上这一标签上市销售。经严苛考核,徐正奎的草莓园也获授权加入这一品牌,享受到系列资金及技术支持。

  “现在提到‘花小莓’,那就是品质的保障,不愁销路。”尝到了种植甜头的徐正奎,将草莓园从最初的5亩陆续扩大到80亩,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种植、抱团发展。

  在“花小莓”的品牌效应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草莓种植产业。当前,花溪区5亩以上的草莓种植户有200余户,草莓种植规模达5000余亩,年产草莓约7000吨,为草莓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融合“接二连三”

  入冬以来,到花溪近郊采摘新鲜草莓,成了贵阳市民假日出游的热门选择,以“空中草莓”为代表的石板镇黔丰生态草莓农场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

  “高架无土栽培草莓的优势之一,就是采摘体验非常好。”黔丰生态草莓农场负责人邱团说,农场共有20亩大棚实行无土、基质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实行全流程的智能化、数据化种植管理,不仅采摘非常方便,且培育出来的草莓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农场内还有为亲子家庭打造的游乐设施,入园即能享受吃好、逛好、玩好的采摘一条龙服务。凭借紧靠公路的位置优势,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这里很受游客欢迎,春节假期人气尤其火热。

  “我们结合几大草莓种植乡镇特色,打造了4条草莓观光研学旅游线路。”何娟说,这几条线路串联起了全区农业农村特色亮点,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深度探寻美丽乡村、乐享“莓”好春光。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旋介绍,花溪区还会在每年举办草莓采摘季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广“花小莓”农旅融合采摘线路,销售“花小莓”及花溪农特产品,让游客不仅能摘草莓,还能吃草莓、“玩”草莓,体验“花小莓”的多样玩法。

  从“一颗草莓”到连片莓园,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花溪区抓住草莓产业优势,推动卖草莓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变,为“花小莓”找到了振兴之“道”。

创品牌全“链”发展

  中午12点,贵阳筑南商贸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转动不停,清洗、浸糖、搅拌……红彤彤的草莓鲜果历经多道制作工序,摇身一变成为多种零食产品。

  距该公司几公里外的草莓基地及大棚,工人忙着采摘打包,经过标准种植及严格检测的现采鲜果,除了直供给合作商超及销售商外,剩下的则源源不断送进加工车间。

  为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筑南商贸公司没有局限在草莓鲜果上做文章,而是将眼光放在了草莓类零食品牌打造上,建起了约1000平方米的“花小莓”加工车间,研发推出“花小莓”雪花酥、“花小莓”红茶等10余种零食产品。

  近两年,该企业持续与线下商超、自家烘焙门店扩大合作,还搭建了线上销售渠道,不仅将草莓零食产品卖进了贵阳的商铺、机场,还卖进了抖音的直播间。

  从“田间”到“车间”,这一条拉长的草莓产业链条,折射出花溪在草莓产业发展上的关键一招——品牌化发展。

  目前,花溪草莓产值达3.2亿元,“花小莓”品牌价值达4.92亿元,获“2023年度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20强”,品牌辐射力大幅提升。(记者 李中迪 朱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产业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