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劳动者之歌]毛鹃:向世界展示三代茶人匠心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7 20:33:1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彭芳蓉 点击: 评论: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4月30日,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鹃未能出现在表彰大会现场。她早在3天前,就已随贵州省商务厅抵达欧洲,带着传承了三代茶人匠心的雷山银球茶亮相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在遥远的浪漫之都,过一个特别的劳动节。

货架上摆放着带有民族元素设计的茶盒,蜡染桌布配上简洁的茶具展示着浓浓东方风情,最吸引人的是小碟子中那几颗茶球,形似苗家姑娘头饰上的铃铛,在热水冲泡下却又如花般绽开,释放出茶香。30日,博览会开幕当天,毛鹃刚布置好展台,就有巴黎顾客被这独特的贵州绿茶勾起好奇心,当即购买了一份银球茶。

这颗小小的银球茶,自20世纪80年代在毛鹃的爷爷毛克翕手中诞生以来,已传承了三代人。如今,毛鹃带着这颗茶的故事从大山走向了世界。

毛鹃是浸在茶香里长大的。她出生时,银球茶已面世10年有余,爷爷和父亲不是在茶山就是在加工厂,毛鹃也常常跟在长辈身后穿梭在茶树间。

以雷公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的一芽二叶初展优质“清明茶”茶青为原料,在反复炒制揉捻中,充分释出茶叶中的果胶,最终将茶凝成小球状,这一独特工艺是毛克翕在制茶过程中经反复试验而得,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在毛鹃的印象中,毛克翕是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榜样。正是受爷爷影响,2017年,在原雷山县旅游局工作的她,毅然辞去工作,挑起传承银球茶的重担。从种茶、采茶、制茶,到推广、销售、拓展市场,毛鹃不仅承担了管理公司的重任,也认真学习掌握了银球茶制作技艺,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银球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毛鹃看来,研发银球茶是爷爷毛克翕的使命,父亲毛华则完成了为银球茶开拓市场的使命。而身处新时代,作为雷山银球茶的第三代传人,她的使命是拥抱时代变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黔东南州雷山县是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重点县,目前已有茶园16万余亩,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而在三代人的努力下,贵州省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已有1000亩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并通过“公司+基地+党支部+茶农”的方式,将基地建在合作社,带动3000余农户发展茶叶种植。

在产品研发和销售推广方面,“80后”的毛鹃也有不少新理念。

2024年,公司与省茶科所合作成立博士站,通过工艺改进,银球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研发出新品——毛克翕球形黄茶。而在推广和销售方面,毛鹃不仅积极参与各类推介活动,将银球茶带到省外乃至国外,也采取线上、线下双推动的模式,寻找新的机遇。一方面,她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除已有的淘宝、天猫店铺外,2024年还开通了京东官方旗舰店;另一方面,公司与华润集团合作开发联名款茶叶,在华润旗下的130余家Ole'超市上架。

“被评为省级劳模对我是一种激励。做好产业带动当地富民增收是我一直以来的责任,同时,我想将银球茶打造成有贵州特色的伴手礼,通过‘走出去’推广中国的茶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到贵州,带走一份有纪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贵州礼物。”刚结束一天工作的毛鹃依然精神饱满,谈及这份荣誉,她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茶业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