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传统木工技艺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但地坪镇井郎村岑扣寨的青年人石晓东却依旧坚守着他的木工之路。用宝贵的青春时光雕琢着木头的灵魂,用榫卯结构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木匠人生。
走进石晓东师傅的木箱制作工坊,目之所及,一排排刀功精致、古朴典雅的木箱整齐地摆放着,旁边精心挑选的木料静静地堆叠,这里便是他坚守20多年的“战场”。眼前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木箱,都是他采用榫卯结构自行设计制作,结构之间不用金属连接却依然严丝合缝。
“我是第五代木匠传承人了,18岁就摸起斧头锯子,在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琢磨下。桌椅板凳、箱柜橱床,凡是木头能成的物件,没我不能做的。”抚摸着光滑的木箱,石晓东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这榫卯手艺,就是我这一生的根了。”
说起与木箱的缘分,缘于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细心。他说:“木箱与苗侗瑶族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主要是存放精美的民族服装和银首饰,防止虫蛀、受潮发霉和变形,具有实用和点缀家庭的双重作用。但古老的木箱有的已开裂破损、有的满足不了存放需求。在多方了解情况后,根据群众生活需要,目前主要订做80*55、70*50两种款式。”
与现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截然不同,传统木制家具不用一颗钉子或者黏合剂,完全靠榫卯嵌套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选料要选用干透的纯天然老杉木或樟木,从木料锯、抛、开榫、打磨、拼装、油漆等多个步骤,他都烂熟于心。在制作过程中,木料之间的结合部不仅可以高强度承压,甚至连水也渗透不进去。石晓东指着自己的作品说:“我做的木箱,三代人用都不会烂!”
在质量上做足功夫,在性价比上做实文章。打造质量过硬,售后服务有保障的木箱产品,争取为群众送去安心和放心,日复一日,在“口口相传”中,木箱生意也日益攀升。“不愁销量,只愁产量。现在广西三江县、融水县和地坪附近乡镇的群众都有订单,一年加班加点生产1000多个木箱都不够卖,大的380元小的320元,还送货上门。”石晓东满脸笑容地介绍说。
刀尺轻挥似鲁班,常依墨线定方圆。40多岁的石晓东沉浸在与木头“对话”的世界里,始终保持专注、精益求精。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匠心与创新的融合,不仅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让老祖宗留下的经典艺术瑰宝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姜永模)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