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校园餐”成为“放心餐”
——各地各部门真查实改全力护航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青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胡萝卜肉丝、莴笋龙骨汤……临近中午,黔西南州安龙县第五中学食堂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菜很好吃,就像妈妈做的一样。”正在吃饭的八年级八班学生王义桐脸上透着开心。
安龙县第五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全封闭式的寄宿制初中,现有学生1500多名。校长吴伟宏说,为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健康、营养可口,学校“校园餐”每天都供应新鲜的鸡蛋、牛奶和苹果等,每餐三菜一汤,一周不重样。
“校园餐”承载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教育领域的民生大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推动“校园餐”专项整治,不断深化突出问题整改落实与巩固提升,切实筑牢“校园餐”安全和质量屏障,全力护航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现在不仅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还有新鲜的水果。”“嗯嗯,还能喝到刺梨汁。”黔南州贵定县盘江小学食堂内,六年级三班的龙富发和同学说着食堂的变化。
为确保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贵定县在全县104所学校成立膳食监督委员会,让家长参与食堂的日常检查、对菜谱提出建议,发现问题当场反映,学校对投诉建议“即接即办”。
“参与‘校园餐’监督,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我很乐意参与其中!”盘江小学家长监督员王文翠说。每逢学校“开放日”,她和膳食监督委员会其他家长一起走进学校厨房,查看食材检测报告、核对进货台账等。
“我觉得学校食堂食谱、食材种类单一,不够丰富!”“水果蔬菜不够新鲜!”“后厨生食、熟食加工要分开……”一开始,家长提出了不少的问题。
针对反映的问题,学校重新制定每周科学食谱,增加优质蛋白和新鲜果蔬供应,并将本地特色刺梨汁纳入学生的营养餐中。
为进一步规范“校园餐”管理,贵定县2025年连续出台《贵定县巩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成果促进长效常治工作机制》等4项制度,强化食材从生产到留样各环节的全链条监管。
“‘校园餐’食材采购,以前验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食材质量不稳定。”贵定县盘江小学校长陈荣感慨,现在有标准、有制度,每天送来的新鲜猪肉上都能看见“绿色标签”,放心多了!
一餐一饭关乎孩子健康与成长,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
深夜12点,毕节市黔西市生猪屠宰场灯火通明,这里是黔西市营养餐供应链的第一站。黔西市农旅集团有限公司营养餐项目经理周发琴带着团队将检测过的新鲜猪肉冲洗后,送往公司配送中心进行二次检测。
“所有食材验收必须先经过票证检测、感官检测、农残检测、兽残检测、微生物检测,检测都达标之后方可入库。”周发琴说。
凌晨4点,在配送中心,工人们按标准化流程进行食材分拣、分装、称重,为每袋蔬菜贴溯源二维码、检测报告等信息。
早上6点,15辆冷链车配备摄像头和GPS定位及温控系统出发驶向各所学校,路上全程监控。
“一看、二摸、三闻……学校严格落实营养餐相关政策要求,每天都由两位教师双人验收,从外观、气味到重量复核,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食材新鲜供应。”黔西市锦星一小校长唐智说。
线下配送环环紧扣推进,在黔西市教育局设立的“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上,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公司配送情况以及各校食堂操作画面、食材溯源数据和检测结果等。
“我们按照‘一天一调度、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结’,对供餐公司进行督查调度,保障公司所有食材从采购、运输等各环节安全。”黔西市教育局营养计划股负责人李琛告诉记者:“我们还对学校食堂加工整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学生营养餐安全、健康、营养。”
“校园餐”的质量安全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黔西市紧盯采购、储存、加工、供餐、询价等重点环节的同时,还将目光瞄向了实物生产基地,准备打造营养餐食材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逐步实现食材产销闭环管理。
“校园餐”的改善不仅体现在饭菜质量上,更折射出教育管理的温度,监督执纪部门的深度,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力度。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省聚焦群众关切,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依托大数据优势,推动集中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力,“校园餐”正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方向转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变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