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攻克“东方的直布罗陀”——黔军打赢抗战中国军队反攻日军第一战役松山战役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28 16:40:3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张勇 点击: 评论:0

松山战役,也被称作松山会战,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松山战役于1944年6月4日在云南省龙陵县的腊勐乡松山正式打响,1944年9月7日以中美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历时长达95天。以黔军部队为主体的中国远征军在此次战役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将战线外推,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取得了战役完全、彻底的胜利。松山战役的胜利拉开了中国全面大反攻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国民革命军第200师中将师长戴安澜在奉杜聿明之命撤退回国中途经缅北“野人山”丛林,遭遇日军袭击而以身死国,遗体运回国内归葬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公园葫芦坡。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1942年5月进驻怒江西岸的日军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立即着手阵地建设。1942年底,日军完成对松山防御工事的第一期施工,后又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于是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进一步加固建设。

1944年5月,抢在中国远征军反攻前夕,日军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址口(日军称中间阵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碉堡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人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百为侧防。

1944年5月,中方为打通滇缅公路,20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直布罗陀”。

1944年4月22日,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向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下达了滇西反攻的作战命令,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第十四航空队)奉命空中配合。

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开始抢渡怒江,至此滇西大反攻的序幕正式拉开。6月,黔军新编第28师渡过怒江,进攻滇西战略要地松山。防卫松山的是日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即松井联队,是一个加强联队,总兵力3400余人,配备有战车、山炮、工兵、医院,日军凭借传统武士道精神,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顽固信念放出狂言:“松山阵地,支那军队不牺牲10万人,休想拿下松山”。

6月4日,中美盟军飞虎队重型轰炸机对松山日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黔军第28师第82团、第83团渡过怒江,向对岸日军发起猛烈反攻,但是日军凭借松山地堡对第28师开展反击,黔军子弟损失惨重,攻击受挫。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及时调整战术,调回第28师第84团,同时又增调第39师第117团加入黔军第28师。黔军第28师于是以4个团猛攻敌人阵地。

因为日军阵地极为坚固,黔军第28师每占领一个阵地均要与日军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争夺,战况极其艰难。6月底,黔军第28师艰难占领了竹子坡、下腊孟阵地,但是这也仅仅是整个松山防御战线的前沿阵地,松山反击战实质性进展不大,而此时的黔军第28师伤亡官兵已经超过3000人。国民政府远征军长官部于是把长官部直属的总预备队第8军接替黔军第28师,再次对松山发起实质性攻击。

1944年7月1日,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正式下达命令:命第8军在3日内完成作战准备,5日向负隅顽抗的松山日军发起攻击。第8军原来是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直属的总预备队,后归属第20集团军,下辖第103师、第82师等黔军部队。第8军军长何绍周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侄子,是典型的黔军将领。在担任税警总团副团长时,何绍周就深得孙立人等军官的敬重。何绍周曾经担任第103师师长,自第103师师长提升为第8军军长。

松山攻坚战打响以后,第103师主要任务是攻取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等日军阵地,第103师第307团是全师先头部队,于7月10日通过惠通桥,跋涉一昼夜抵达战略重地松山,直接攻击滚龙坡阵地,三次攻击终于拿下滚龙坡。攻克滚龙坡后,第307团、第308团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向大垭口挺近。荣3团实施正面攻击,第307团、第308团从左面攻击,第82师第245团从右面攻击,形成对大垭口日军阵地的三面合围,经过一周血战,黔军部队在8月10日攻克大垭口,取得松山战役局部胜利。

松山战役中国娃娃兵

在松山攻坚战中承担攻占松山顶峰主阵地的是黔军第82师。日军在主阵地构筑了母堡、子堡、铁丝网、交通壕,配置有轻重武器,阵地坚固复杂,易守难攻。在黔军第103师攻击滚龙坡、大垭口的同时,黔军第82师同时开始了对松山顶峰高地的攻击,然而受阻较大,进展缓慢,损失重大。同一时间,进攻腾冲、龙陵的第12集团军、第20集团军正与日军激战,松山攻击未克,滇缅公路不能及时打通,直接影响腾冲、龙陵战事的进展。“一号作战”行动中进攻广西的日军部队开始沿着黔桂铁路向贵州省黔南地区进犯。至此情形,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转达了国民政府统帅部命令,限令第8军于1944年9月上旬攻克松山,否则军法论处。

第8军向黔军第82师下达攻克松山顶峰的死命令。第82师师长王伯勋、副师长王景渊最后确定用“迫近作业”和“对壕作业”方式,装入大量炸药,炸毁日军防御工事。第8军军长何绍周指定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为松山顶峰攻击战的指挥官,在松山顶峰下挖坑道,8月15日开始实施,8月25日完成,26日上午,随着军长何绍周一声令下,松山顶峰整个阵地被炸翻,日军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顶峰三大据点连续被攻克后,日军退而在松山外围的黄土坡构建堡垒群,利用险要地势和山洞继续负隅顽抗,第8军不顾两个多月来的疲劳和牺牲,在军长何绍周带领下对日军作最后攻击。第103师第309团在团长陈永思的率领下向日军阵地实施反复冲击,该团三个营长和陈永思本人均身负重伤,第309团继而由补充团团长王光炜指挥,王光炜组织敢死队向日军实施最后拼死攻击,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下占领了黄土坡三号高地。9月7日,松山最后的日军阵地马鹿塘阵地的残余日军被黔军部队彻底歼灭,松山战役取得了全面的、彻底的胜利。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辆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松山战役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

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战役的胜利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同时,还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松山战役使大后方人民备受鼓舞,在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抗战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松山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次经典战役,是世界山地丛林坑道攻坚战的一次典型战例,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有雨季等特殊战场因素,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从林攻坚战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

松山战役中,中国各参战部队伤亡超过7000人,其中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伤亡6074人,其中阵亡3145人,阵亡军官107名;负伤士兵2741人,负伤军官188人。第8军总兵力15975人(合配属炮兵),战损率38%,另有18人失踪。第8军自7月2日至9月7日历时68天,最终攻克松山。

经此一战役,日本天皇亲授的日军第113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验的败仗(亡灵无法回归靖国神社)。松山战役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成为国民革命军重庆陆军大学教材(1947)。

松山战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1000万人口的贵州派出了700000万黔军壮士出黔,经此一役,英雄浩气长存。(张勇)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