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亮绝活出新招 多地发力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0 15:42: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段菁菁、童芳、齐健 点击: 评论:0

  5月19日,第15个“中国旅游日”如约而至。今年,“锦绣山河,美好旅程”的主题不仅描绘着山河如画的壮阔图景,更映射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气象——各地正在通过深挖特色资源激活市场潜能、补贴“真金白银”释放消费活力、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旅游体验,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5月19日,在2025年“中国旅游日”全国主会场宁波宁海,当地“宋式婚俗”旅游产品展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深挖特色资源:创新产品激活市场潜能

  近日,在杭州湘湖直升机基地,一场“Cityfly”之旅正颠覆人们对观光游的认知。杭州市民张先生首次体验市内低空飞行时惊叹:“在空中看,钱塘江像一条丝带穿过繁华都市,西湖与宝石山也尽收眼底。”

  当前,杭州正以“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领军城市”为总体定位打造低空场景应用。作为今年旅游日杭州活动的主推项目,萧山湘湖直升机基地、富阳永安山滑翔伞基地、建德航空小镇等低空体验点串联起“飞阅杭州”新场景,航线覆盖景区游览、短途通勤以及个人定制。

  5月18日,“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四川省分会场活动上的文艺表演。(受访者供图)

  而在千里之外的四川,一场“安逸游四川”的文旅交响曲正在上演。5月18日,成都、德阳、眉山等地联合推出的“百里百景”线路,将大熊猫基地、三星堆遗址与雪山温泉等串联。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升级,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在路上’。”成都文旅金牌推介大使雍僖说,“当蜿蜒的道路邂逅非遗,当交通动脉串联起生态秘境,这条风景廊道本身就是一场沉浸式的天府美学巡礼。”

  在贵州,“非遗+旅拍”的模式正让古寨焕发新生。“漫步村寨,文化历史与生活烟火交织,就想穿上瑶族服装用镜头定格。”在黔南瑶山古寨,贵阳游客冷丹忍不住赞叹。

  5月1日,游客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旅拍。新华社记者齐健 摄

  以创新为笔,各地勾勒出更多“诗与远方”的新画卷。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文旅的繁荣创造了更多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折射出国内消费的巨大潜力,为未来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提供了想象空间。

  “真金白银”惠民:“多轮驱动”激活消费引擎

  “我预约好了,上午逛石浦渔港古城、下午游影视城,赶上门票免费,一口气省下200多元钱。”一周前,杭州游客钱先生就为自己制订了宁波象山的旅行计划。

  5月1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少年舞狮队向游客展示当地特色的舞狮表演。新华社记者刘铭翔 摄

  作为2025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宁波以83家A级景区免费开放、1290万元消费券投放为支点,撬动惠民政策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应建勇介绍,浙江今夏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出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学”的千项优惠,形成政策“组合拳”。

  当“海丝古港”点燃消费热情,四川正打造“政府+平台”的“双重福利”。旅游日当天,除了剑门关、海螺沟等数十家景区免票开放,携程“全球游四川”与美团“千城万店”特惠形成互补,高德打车券、滴滴景区礼包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构建“门票+交通+住宿”的全链条消费生态。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献春介绍,“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期间,协会联动全国景区推出“欢乐消费季”,通过“门票+体验”组合折扣、住宿联动优惠、消费券直减等举措,预计触达4000万人次,让利超8000万元。

  优化旅游环境: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原始森林、滔滔江水、雪山、茶园……西藏林芝墨脱县曾因地形险峻、交通闭塞被称为“高原孤岛”。如今,这片秘境正从“高原孤岛”变身“服务高地”。

  “没想到在如此偏远的高山峡谷还能用上景区无线网。”江西游客廖涛对墨脱之行赞不绝口。

  5月18日,西藏林芝市墨脱县云雾缭绕的乡村秘境。(受访者供图)

  墨脱县委书记符永波说,在客流量大的果果塘景区,当地打造的游客服务驿站不仅提供补水、充电、免费网络等服务,还提供景点讲解、路线规划、酒店预订等,努力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旅行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人与“他乡”的温情互动。当下,越来越多旅游目的地通过精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宾至如归”的温暖。在贵州荔波,当地用歌舞洗去游客白天奔波的疲惫。荔波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蒙隽介绍,今年荔波打造免费夜间演出“火塘民族歌会”,用水族民歌的悠扬、苗族敬酒歌的热烈、瑶族猴鼓舞的奔放为游客烹制“非遗宵夜”,将旅途疲惫转化为文化共鸣。

  而在东海之滨宁波,82家博物馆在5月19日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集体“不打烊”。遍布全城的71个省级旅游驿站,像散落街巷的“文化便利店”,用休憩补给、信息咨询、文化展示等服务,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业内专家认为,提升旅游目的地口碑,传播是“加分项”,服务才是“基础分”。只有顺应消费新趋势,以全面提升旅游品质为目标,持续补短板、强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近悦远来”的美好愿景。(记者段菁菁、童芳、齐健)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