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贵州习水:“以工代赈”惠民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2 11:21:39 来源:央广网 作者:何小露 李富美 点击: 评论:0

孟夏的晨光里,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的葡萄藤蔓正舒展着新绿。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一条条由汗水浇筑的产业路蜿蜒伸展,勾勒出“以工代赈”政策的生动注脚。

习水隆兴镇葡萄园依山而建,生机盎然(李富美 摄)

近年来,习水县隆兴镇积极推动“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探索实践“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综合赈济模式,用足用活中央“以工代赈”资金,以项目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为乡村振兴“赈”入强劲动力。

走进隆兴镇新光村葡萄园内,一条条产业路四通八达,采摘路如银色缎带穿行于翠绿的藤蔓之间。漫步其间,活力无限。这不是普通的道路施工,而是一场“以工代赈”的生动实践——群众挥洒的汗水,将“国家政策红利”转化为“家门口的幸福账单”。

蜿蜒产业路穿梭山间葡萄园,助力发展(李富美 摄)

“现在的日子有盼头了。”新光村村民罗江全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他说,在“以工代赈”政策的惠及下,他得以在家门口务工,300元一个工天,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

新光村葡萄园种植历史长达70年,种植面积由初始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26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1%以上。2022年,新光村更是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葡萄)。然而,葡萄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由于产业路及机耕道未硬化,缺乏采摘步道、葡萄基地中转场坝及灌溉设施,导致葡萄的管护与运输成本激增,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工人头戴安全帽在葡萄园劳作(李富美 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5年1月,隆兴镇新光村葡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5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513万元,县级匹配资金23万元。用于建设产业路1.929公里、机耕道0.445公里、采摘步道5.023公里以及蓄水池、中转场坝、浇灌管网等配套设施,覆盖新光村600亩葡萄种植区。

在项目施工现场,轰鸣的机械声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相辉映。项目负责人王林森认真地叮嘱着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项目的安全与质量。“自开工以来,施工队伍始终坚持将安全生产与施工质量管控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断加大人力投入和努力。”王林森说。目前,项目整体形象进度已完成80%,预计将于八月竣工。

工人协作进行产业路路面施工(李富美 摄)

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基础设施的改善。黄兴华是新光村的脱贫户,自项目开工以来,他和儿子就到项目基地务工。 “年收入有望从几千元到超万元,还学会了技术,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葡萄园,黄兴华难掩兴奋地说。如今,他已转型为技术管理人员,可带领10余名本地群众负责葡萄基地后续管护工作。自此他也从零工变长工、从普工变技工,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

“‘以工代赈’修的是路,暖的是心,强的是信心!”新光村党支部书记张峰感慨。“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更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的。截至2025年4月,该项目已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吸纳195人就业,发放报酬103.5万元,人均月增收达到5310元。

葡萄园内青涩葡萄串挂满枝头(李富美 摄)

如今,站在葡萄园内放眼望去,葱郁茂盛的藤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串串青翠欲滴的葡萄挂满枝头,仿佛已能闻到盛夏的果香。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希望——乡村振兴的路正越走越宽,老百姓的日子也正像葡萄一样越过越甜。(何小露 李富美)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