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9日电 (申逸恺)经过持续优化,2025年4月下旬松乳菇实现连续三年稳定产菇,出菇时间均早于纯野生环境。这一成果扭转学界对共生型食用菌不可人工培育的传统认知,为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
该成果由铜仁学院教授杨红、博士谭廷鸿领衔的林药菌研究团队,经过7年持续攻关取得的重要突破。
林药菌研究团队于2018年启动“林菌共生系统重建计划”,在校园内种植了数百株马尾松幼苗,开辟了人工马尾松林下松乳菇试验区。2021年5月,谭廷鸿指导学生将野外采集的松乳菇菌丝接种至校内马尾松林下,2022年5月实现首次出菇。经过持续优化,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稳定产菇,出菇时间均早于纯野生环境,且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及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间断出菇两季。
培育松乳菇需要同步破解松树代谢节律、土壤微生物组成、菌根合成机制三大自然密码,相当于同时解开三把“基因锁”。

图为2025年4月24日松乳菇出菇情况。
杨红说:“这项突破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建立了‘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可持续模式,具有极高的产学研融合示范价值。”
谭廷鸿介绍,据估算,在经济价值上,每亩马尾松试验林可年产松乳菇鲜菇约25千克,按近三年松乳菇鲜菇市场价均价60元每千克测算,每亩林地年增效益1500元。在生态价值上,林菌共生能显著改善林地环境和土壤结构,有效提升松林固碳能力,并维护物种多样性。
目前,该团队正在谋划合作建立技术熟化和产业基地,着手构建“智慧菌林”数字平台,争取早些实现技术推广标准化。未来将在武陵片区推广菌林复合系统,重点开发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菌种保育等应用场景。(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