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中国画在意大利绽放盎然生机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2 00:02: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屈  菡 点击: 评论:0

屈  菡

意大利时间4月21日,正值当地复活节假期,按照习俗人们要去聚会和远足。然而,当走进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时,却发现有很多意大利观众在欣赏来自中国的展览。当天,“生机盎然的世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国际交流展”闭幕,很多观众希望亲身感受中国画的独特意境。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资助项目,该展览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中国国家画院、意大利罗马市文化局、帕拉博览会特别机构、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中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展览于3月14日开幕,举办期间得到意大利媒体与学术界的深度关注和高度认可。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率领艺术家代表团专程赶到罗马,他在闭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是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而精心策划的文化贺礼,展出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55位艺术家的55件作品,以水墨为媒、以丹青为桥,向意大利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从苍茫山水到灵动花鸟,从人物气韵到哲学意境,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也传递着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深情厚谊。他希望意大利观众通过水墨线条读懂东方哲思,通过展览架构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在他看来,这种理解正是两国友谊最生动的注脚。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参赞张凌霄表示,今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5周年,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中国国家画院携带55位中国艺术家的佳作来到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生机盎然的世界”美术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国画创作和研究机构,汇聚了最优秀的中国画艺术家。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不断加大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力度,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国家画院代表团此次组织著名艺术家来到罗马,和罗马绘画界的精英们进行交流。我相信通过这次艺术交汇与思想碰撞,一定能够促进中意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也一定能够促进中意两国的友好发展。”张凌霄说。

“东西方艺术表达的巨大差异,有时难免让不熟悉中国画的观众产生某种困惑。事实上,中国艺术从来不满足于描绘眼前所见的世界,绝不追求形似,山川与花鸟,不过是外在物质世界在心灵中的某种示现;笔墨与色彩,只是但丁乘坐的小舟,用以到达艺术的彼岸。”展厅入口处,张贴着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撰写的前言,很多观众驻足凝视,以求从中获取理解中国画的“钥匙”。

 观众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

此外,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董雷结合展览进行了专题讲座,在介绍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交流、交往历史的同时,通过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引入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守正创新、继承开拓的生动面貌,使意大利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绘画,了解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多样状态和艺术家的实践探索。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专职画家孙震生在展厅就具体作品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展览落幕了,文化交流还在继续。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代表团马不停蹄地赶赴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及国家现当代博物馆调研,就下一步开展艺术交流合作进行了会谈。紧接着,代表团飞至法国,访问法兰西学院,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奈姆进行深入交流,就举办经典作品展览、互聘专家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商讨。访问团还到访法国巴黎大皇宫,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展览部主管芭芭拉·科尔进行工作会谈,并就合作举办展览、出版、收藏等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国家画院自建院至今,其职责使命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与创新。另外,中国国家画院在继承本民族艺术的同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能够吸收对我们有意义的国外艺术。”刘万鸣谈到开展国际交流的意义时说,西方艺术与中国绘画不存在碰撞,更不能机械地按照写实与写意来区分,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两种绘画的内在精神气质,其中更多是相融和共通。他表示,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创作者丰富知识结构、提升认知高度、增加专业厚度,进而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对画家未来发展的要求。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洛朗·珀蒂吉尔等进行会谈。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事务主管朱丽叶·阿芒德等进行会谈。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与意大利艺术学者进行交流。

 

 观众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观看展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