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安顺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安顺频道  
【重走长征路 安顺展新颜】四大寨乡关口村:“红军井”畔 迈步小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2 21:11:07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作者: 桂传念 姚福进 唐国栋 点击: 评论:0

  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村,一口历经沧桑的“红军井”静静伫立。这口90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时开凿的水井,不仅铭刻着深厚的军民情谊,更见证了当地群众在党的政策引领下,脱贫致富,一路走向小康生活的历程。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行至关口村。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山林犹如绿色的屏障,山脚下,一栋栋小楼房依山而建,与远处茂密的李子林、柑橘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水墨画卷。

红军井

  走进关口村中,一块刻着“红军井”的石碑赫然入目,瞬间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935年4月16日那个难忘的日子。当时,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紫云,先头部队选择从这里取道北盘江。红军发现路边有一个可供饮用的小水坑,然而坑小水浅。见此情景,红军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停了下来,动手将水坑淘深、扩大,并从附近搬来石块,将水井周边仔细围砌起来,形成了一口方形水井。当地的苗族同胞因此用上了清澈的泉水,他们感激不已,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军四方井”。在那短短6天的时间里,红一军团广泛开展了拥军爱民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而当地群众也倾其所有支援红军,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红军,便把这口井称为“红军井”。
  关口村辖5个自然村寨和村民小组,全村313户1460人中,95%以上的群众都是苗族。据当地村民介绍,多年以来,村民们一直喝着这里的井水。如今,虽然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不需要再到井边挑水吃,但大家对这口“红军井”仍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其进行了保护,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井”的故事。
  如今的关口村乃至四大寨乡早已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民自建的三四层小楼错落有致。关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杨杰告诉记者,通过发展蜂糖李、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村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60多岁的关口村村民杨昌志告诉记者:“我参与了几种农产品的种植,其中种植蜂糖李120多亩,去年仅蜂糖李一项种植就收益37万余元。”
  据了解,今年该村共种植2000余亩蜂糖李。为助推产业发展,村里正着手修建果园产业路,完善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将分散的果园串联起来。同时,村里还组织电商直播培训,重点培养返乡创业青年,拓宽蜂糖李销售渠道。
  “去年,四大寨乡党委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建了饮水提升工程,水源从四大寨乡晒瓦村冒水组延伸过来,覆盖高坪、关口和新寨等村寨5000余名群众。这一工程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杨杰说,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让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杨杰告诉记者,在紫云自治县第十七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交了关于“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打造红色旅游观光路线”的建议,希望围绕“红军井”的红色故事,以点带面助推全乡的农旅产业发展,该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回复。
  谈及未来发展,杨杰信心满满地表示:“关口村将依托‘红军井’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持续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他坚信,在长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关口村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姚福进 唐国栋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安顺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