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乡愁印迹 | 黔西市中建乡民主村蝶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9-16 12:40:06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孟毅 点击: 评论:0

■孟毅

  在贵州省黔西市中建乡的褶皱里,民主村被青山绿水温柔环抱。苍翠的绿意漫过田埂,缠上屋檐,连空气里都浸着草木的清润。初来的旅人踏入这片土地,总会不自觉地慢下脚步——眼前的农家景象太像一幅流动的画,白墙黛瓦嵌在浓绿里,炊烟与晨雾缠绵,恍惚间,竟似凡人误入了仙境,所有的喧嚣都被山水滤去,只余下满心的悠然。

  这方水土藏着的故事,远比眼前的宁静更为悠长。翻开史册,民主村所在的区域,曾是元代亦奚不薛总管府下辖48目之一的土目官驻地。当时,彝族水西安氏先祖在此建立政权组织机构,土官的号令顺着山间的风传向四方,古老的彝族文化如山间溪流,在石缝间悄然流淌。

  时光流转至明洪武五年(1372),这里被划为“则溪”——彝语里“仓库”的意思,成为穆濯土官的住所,其规制已近似后来的乡治所。仓库里或许曾堆满谷物,也堆着一方百姓的生计与安稳。而后,明代的中果河场在此留下市集的喧闹,清代的黔西州西城里二甲、民国十六年(1927)的中和乡、民国三十年(1941)的中广乡,又为这片土地换了新的称谓。行政区域的名字在变,山形水势却依旧,田埂上的犁铧换了一代又一代,泥土里始终长着对生活的热望。

  一九五八年,这里成了中建公社的一部分,一九八四年又随建制改为中建乡管辖。岁月在地名的更迭里刻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就像村里的莲花大坝中间独山,纹路藏着每一场风雨、每一轮日月。如今漫步村中,还能从老人的闲谈里捕捉到零星的过往:或许是则溪仓库留下的石础,或许是市集上曾响起的吆喝声……这些碎片拼在一起,便成了民主村独有的时光拼图。

  山水依旧苍翠,只是炊烟里多了新的气息。白墙黛瓦下,既有老人们守着的火塘与故事,也有年轻人带回的新技艺与远方的消息。那些曾经的土目官驻地、则溪仓库的痕迹,早已融进田埂的曲线、溪流的走向,融进村民额头的皱纹与孩童的笑靥里。

  民主村的名字,是一九五八年那股向上的风里诞生的。取“发扬民主”之意,它从“民主大队”起步,一九八四年改称村名沿用至今,如同一个朴素的承诺,在中建乡北部的群山间扎下根来。这片26平方公里的土地,由原民主与杉坪两村合并而成,北接金沙县禹谟镇官寨村,东邻新寨村,距黔西市城区65公里。11个村民小组像散落的星辰,被山水串联,玉米、油菜、高粱曾是土地上最熟悉的笔迹,如今又添了大棚蔬菜的新墨痕。

  泥土里埋着的,是比名字更厚重的记忆。祖祖辈辈的犁铧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深浅不一的辙,民主人弯腰侍弄庄稼的身影,与朝阳夕露相伴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汗水浸透衣衫,目光却总越过田埂望向远方——盼着日子能像山坡上的向日葵,再高些,再亮些,挣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七十年代初修建野那水库,是这股期盼拧成的绳。村民们扛着镐、拎着锨,手掌磨出的血泡与泥土混在一起,背篼里装着的不仅是土,更是对丰收的执念。当水库竣工,清澈的水顺着沟渠漫进干裂的农田,秧苗挺直腰杆的瞬间,他们黝黑脸上的笑,比任何收成都更动人。

  一九八五年,开始发展种植烤烟,烤烟的香气漫过田垄,中建烟叶收购站的挂牌,让这片土地第一次尝到经济作物的甜。九十年代初,全村人又一次“会战”,锄头、铁锹与撮箕在崇山峻岭间叩击,硬生生刨出一条民主村连接中建街上的主干道。第一辆拖拉机“突突”驶过的尘土里,飘着的是打破闭塞的雀跃。一九九七年,作为中华烟生产基地的民主村,烤烟成了经济支柱,烟农的烟杆上,挂着的是沉甸甸的希望。

  转折出现在二〇〇八年,红缨子高粱的红,染透了田畴。成为贵州茅台集团的收购片区后,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曲线,为乡村振兴埋下了第一粒饱满的种子。

  二〇一七年,是民主村命运里的“及时雨”。恒大集团的援助如甘霖洒落,中建乡党委政府擘画的“小田变大田”蓝图,在莲花大坝铺展。钢架大棚像白云落进田野,零散的土地连成一片,反季节蔬菜在薄膜下酝酿着生机。村民们放下锄头,学起了新技艺,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远方”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更让人心潮澎湃的是,赤望高速如银带穿村而过,离中建站出口仅3公里,到贵金古高速禹谟站也不过9公里。曾经翻山越岭大半天才能到的城区,如今45分钟车程便达,车轮碾过的,是被缩短的时空,更是被拓宽的未来。

  踏上民主村的土地,目光所及皆是新生。琉璃瓦小楼错落于田园,土坯房的记忆已藏进老照片;旋耕机在田里划出流畅的弧线,大棚里的蔬菜正装箱待发,要去赴城里超市的约。高速路上车辆如梭,载着梦想与货物,奏响新时代的乐章。站在环山顶上俯瞰,大棚与农家小院动静相衬,乌蒙大地的壮阔与村庄的精致交融,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

  民主村的蜕变,是贵州“黄金十年”的生动注脚。它从脱贫攻坚的春风里破土,在乡村振兴的阳光下拔节,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效,写进了每一寸沃土、每一张笑脸。产业是这里的底气,从高粱到大棚蔬菜,从传统种植到规模经营,民主人正把希望的种子播向更远方。明天的民主村,定会如它的名字一般,在时代的风里继续生长,让产业振兴的故事,从乌蒙山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沃土生金,岁月铸梦,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孟毅:男,80后, 笔名云上写诗,贵州省黔西市人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毕节分会副主席、当代文学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当代文学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现代诗、爱情诗、七律诗、五律诗、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作家》《中国好文章》《中国诗歌》《青年文学》《当代文学》《花溪》《文化时空》《贵州民族报《新文青》等报刊杂志百余篇,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蓝月亮诗刊签约诗人。

  统筹:刘禹涵

  责编:游正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