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民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步入耄耋之年,退休在家,近几年许多亲身经历的往事象潮水般涌现 脑海,难以忘怀。
记得在县教育局工作时,一九六五年二月的一天,施术老师拿来一本解放军画报给我看,并指着一页刊登着毛泽东主席及中央首长们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业余文艺工作者们的彩色图片,当时我看到紧靠毛泽东主席右前盘腿坐着的第三位年青军人时,一张熟悉的面孔跳现眼前,好象是我小学同学傅汝祥的哥哥嘛!但是又不敢肯定。我将画报拿回家中让培胜大哥看,培胜在看后肯定地说:你指的这位军人就是当年安龙中学的傅汝吉大哥。还说当年博汝吉是安龙中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是一位文体活跃分子,舞台上、球场上、游泳池常见他活跃的身影,还是学校蓝球队的队长。当时我将画报拿给母亲看时,母亲高兴地告诉我:傅汝吉家住周家巷,从小很聪明、活泼。母亲在安龙一小任教时曾教过他们班的算术和珠算课呢,安龙解放初期,傅汝吉还当过广东街儿童团长……。
一时间,安龙城里传开了:我们安龙人傅汝吉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两次接见并合影,当月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刊登了这张照片。一九六五年元月十八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张照片。这消息象风似的掠过安龙古城,父老乡亲们相互转告着这一喜讯。一时间古城的街头巷尾,互相传递这个喜讯。并说:这是我们安龙的骄傲。
汝吉兄长在部队服役20年,经历两次火与血的洗礼,在解放军报和国防战士报发表了许多写英雄赞模范的文章。一九八二年转业到贵州省文化厅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 副巡视员等职,荣获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十部委授予 的“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岁月如流,一晃几十年过去,但傅汝吉兄长的光荣事迹永远地印刻在我脑海中,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楷模。人世间很讲缘分,二零一六年六月的一天下午,我在文庙街打印室打印资料时,巧遇一位银发白须的老先生,身材魁武,形像可亲,一口亲切的安龙腔。当我仔细端详片刻,立即认出是傅汝吉兄长,我俩立即握手言旧,非常亲切。我们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眼前的这位兄长也是我追梦几十年的楷模呢!傅老兄长正在为他的《荷城旧事》一书打印书稿,兄长很热情地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客,同时热情地邀请我为这本书插图,还约我为他主编《安龙故事》之二投稿,话夹子打开,摆不完的安龙故事,还说:家乡是他最眷恋的地方。他离开安龙六十年,一直保持着深深的故乡情怀,在部队转战南北,在地方多次搬家,他始终保存着安龙招堤、钟鼓楼、北门坡、马场坝、司令台等地的老照片和读书时写的几本日记。汝吉兄退休后苦练书法,专门刻了“荷塘月色”、“桅峰”、“大扁山”、“荷城石宝”四枚印章。在他心中有说不完的古城故事,写了许多宣传安龙、赞美安龙的文章。策划过第一、二、三届荷花节,主编了六集《安龙故事》。并被黔西南州政府聘为“旅游推介大使”,杨永英州长为他发了聘书。真是晚年遇益友良师啊,家乡的故事一辈子讲不完。
也就是那年,我正在编一本反映我本人及家庭的书,借此机会拜托傅老兄长为我这本书指点把关,他欣然同意。时间一晃又是一年,这年兄长回乡闲居度假,我将书稿送以兄长修改,傅兄耐着性子为我那密密麻麻,挤得汗淌的书稿耐着性子边看边校、边删边改,耗时月余,大添文彩,还为这本书命名为《苦 乐年华》,并受约作序。通过傅老兄长细心的修改,终于使我苦心几年的心血化为一本 25万字的书。我真诚的深深地感谢老哥,也就是在兄长的帮助和细心指导之下。将我引入写作之路并小有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经常聊起家乡安龙的老人旧事,我很想将 之变成文字,千头万绪,无从下笔,傅老兄长离乡六十载,乡情难捨,我顿觉寻到了“爱乡之音”,也就是王健老弟称赞傅汝吉先生是一位十足的爱乡主义者。近几年来,特别是从编辑《安龙故事》第三集至第六集,我与傅老兄长配合默契,在他的指导下,使我从傅兄身上学到不少知识,特别是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不计报酬的精神。他经常鼓励我,抓紧时间,将所了解的安龙历史资料,特别是父母亲留下的资料整理出来。他每年夏天回安龙编辑《安龙故事》时,常常夜以继日地修改稿件,同时指点我如何组稿、如何选材、如何取舍、如何编排,他的热心及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那种宣传安龙、歌颂家乡、热爱故土的热情都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敬佩的!他就像一位严格的师长,指点着我在写作道路上脚踏实地的前行。他就像冬天里的暖阳,给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勇敢的提起笔探索写作的艰辛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不懈地追寻,现已初见成效,第二本专著即将付梓。
他热爱故乡的土地,故乡虽然不是繁华的大都市,在他 的身上有着故乡深深的烙印,他常说:爱国要从爱家乡起步! 他的爱乡之情流淌在他的《荷城旧事》、《朋友》、《脚印》三本专著和他主编的六集《安龙故事》中。
近年来,幸得傅兄几年的指点,使我认识到抢救、挖掘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守与热爱的重要性,我将不惧一切困难去追寻,传统文化在那里?在故乡的热土里,在 我的不懈的追求之中!
傅兄常说:追转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故乡憧憬与希望。 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她的壮美。人生如果失去了奋进的行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在与傅汝吉兄长合作工作的十年中,我们言不离乡愁,行不离写作。在一同编辑《安龙故事》八年中,我看到兄长总是细心对每篇文章进行修改,有些文章他修改量达80%,仍然落下原作者的名字,他说:这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比如九十多岁的作者张谦礼写安龙县安义小学的文章,很有个性,那篇上万字的繁体字文章,他硬是一字一句地为他修改。当张谦礼老人看到自已的文章编入书中之时,笑得合不拢嘴啊!说: “我还要写!”一位老同志说:你们帮他登了这篇文章,他起码能多活十年!
这些年来,我在汝吉兄的《荷城旧事》、《脚印》和《朋友》三本书中穿梭,书中的话语与经历凝聚成力量,点过春晨、摸过夏阳、竖过秋雨、撒过冬雪。时而清缓、时而迅疾、时而婉约、时而奔腾。在他耐心严格的指点下,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解开不少疑惑。我不懂写作的问题,终于在这里找到答案,从中拾得一颗欢喜的心,使我心中燃起写作的希望之火。
与傅老兄长合作十年,我深受他高尚的品德、军人的作风、渊博的学识所影响,同时,咱哥俩结下了不解之缘。汝吉兄长工作中的老搭当,民族文化专家,文旅厅副巡视员吴建伟老师在他的文章是《记贵州资深群众工作专家》中称赞,“汝吉兄长是贵州省农村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推动者;文化下乡的指挥者;艺术之乡的践行者;贵州文化节建设的谋略者。”
汝吉兄长对故乡的情和爱、对事业的挚和诚,由此可见 一斑,令人萧然起敬!
在此,我还得补充一句:傅汝吉兄长是一位很值得敬佩的师者、长者、学者。
让我借用贵州著名文史专家、贵州文化老人陈福桐点赞 傅先生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昔在安龍不识君,而今一见颇超群。
春风笔下描千态,爱寄黔山日夜勤。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