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宋人浪漫,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里,巧妙反用比喻句安慰朋友鲍浩然,想问你去的是哪边?那里的水,似美人流动的眼波;那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
好友之间的离愁别绪,自然会在如此美景中得到缓解。
千年后的我,则在余若芬、余祥元等余氏小姐所住过的大屯土司庄园绣楼上,在三官彝族历史文化陈列馆的王富慧教授解说下,在三官寨彝族手工服饰非遗传承人穆永仙的飞针走线中,在三官小学操场主持文艺演出的吉俐亭、张碟、罗本钢、刘显迪和指挥幼儿班宝宝表演舞蹈的陈红元等女老师甜美笑容里,看到了大屯女子风情万种的“眉眼盈盈处”……
二
公元1621年(明朝天启元年),彝族扯勒部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举兵反明,失败后,奢崇明后裔为免满门抄斩,改为余姓,隐居深山密林,后移居毕节大屯,成为统治当地的土司家族。这个家族的住宅,经过一代代土司扩建,尤其是经曾留学日本的第十一代土司余达父动用三百名工匠历时三年增建,就建成了把传统中国建筑样式、日本建筑风格与彝族文化相结合、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屯土司庄园。
当闻名已久、神往多年的大屯土司庄园真正呈现在眼前时,瞭望孔与射击口密布的六座碉堡、以规整巨石砌就门柱的高大门楼、承载着土司显赫出行排场的轿厅、朱漆立柱撑起高大空间的大堂、古朴温馨窗明几净的客房、装饰精美华丽梁柱粗壮坚实的正堂……此类彰显着昔日土司家族至高无上尊贵的地方,包括亭台水榭相映成趣的花园,飞檐翘角精致造型与绿水游鱼相互映衬的风雨桥,以及土司会客雅集谈诗论道散发浓浓书香气的㥞雅堂,虽然每一处,都令我叹服这里不愧为“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土司庄园建筑”,却并没有哪一处,如那低调静立正堂右侧的精巧别致绣楼一般,让我流连忘返,感触深深。
绣楼的文化标志如一道咒符,生死轮回的女人们,寂寞地生,再寂寞地死。流连于静静伫立在大屯土司庄园一隅的绣楼,久久不忍离去,多希望自己能穿越时空,陪伴抚慰那一颗颗寂寥至极的豆蔻芳心,温柔拭去她们盈盈眉眼处的孤凄泪滴。
可我发现,其实自己和她们一样的无助——我无法帮她们把装饰得极为精美的雕花房檐改得和其他房屋的房檐一样高,让守在庄园四周碉堡里的家丁能正常地看到她们,真有眼缘的也无需囿于门第观念而能自由恋爱;我也无法改变绣楼唯一的通道是正厅的后门、每次进出都需要经过土司夫妇住处的严密监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困在一个个装饰着梅兰竹菊等精致图案的金丝笼里,一代接一代地当着一只只渴望却不能飞翔的笼中鸟;我更无法左右她们只能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被自己的家族安排出嫁的命定命运,只能在语焉不详的“传闻,余家的几位千金,皆才华横溢,精通诗文与女红,即便是丫鬟,也略通文墨”之类记载里,隔着百年时空,黯然凝望她们安静地在绣花绷上专心刺绣、坐在桌前认真书写、手握书卷默然出神的悲凉倩影……
大屯土司庄园最牛气的,是这个家族出了很多杰出文人诗人,留下了很多诗文集,他们的文学经历及作品丰富了彝族扯勒家族的文化。虽然众多名家对余氏一族的作品评价都很好,我却只对各方记载都仅简略提及的“余达父次女”——余祥元,情有独钟、倍感兴趣,多方查找查询,却也只查到余祥元生于1918年,留下189首诗词,至于她的婚姻等其他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余祥元留下的诗词中,有很多体现了孤独寂寞之情,如《伤怀》《苏幕遮·寄怀》《鹊踏枝·夜思》等,尤其是“孤雁独飞白云渺,何时归宿绿洲岛”一句,更是以孤雁自比自伤,落寞之情跃然纸上。也难怪,连从我家乡远嫁给余祥元曾祖余昭的女诗人安履贞,也曾留下过《览镜》一诗:“朝来临玉镜,妆罢惟吟咏。对影随欢乐,相亲复相敬。”其实,从余昭的《中秋同内人赏月》中“不嫌风露衣裳冷,彻夜联诗坐到明”的诗句看来,能一起吟诗作对到天明的夫妻应该是极为恩爱,余昭对安履贞也应该挺好的。而且安履贞作为土司夫人,出入自然相对自由,竟也有这种精心妆容后却只能与自己镜中影子欢乐相亲的感慨,余祥元之类出嫁前终日被困绣楼闺阁的女子,自然更是倍感孤凄落寞了。
斜靠在大屯土司庄园绣楼二楼栏杆上看着大屯村黄昏的天空,我想,余祥元应该也曾在夜晚倚靠着这栏杆仰望满天繁星,无数遍地设想着自己的爱情。她读过的诗词、听过的故事,都在心中勾勒出一个个浪漫的梦。然而,身为土司家族的女儿,她的婚姻和她的姑妈、姐姐一样,同样身不由己,主要是家族利益的联结。
岁月悠悠,如今的绣楼已没有往日的热闹与生机。曾经精美的绣品,已不知去向;曾经的欢笑与泪水,也已消散在风中。唯剩镌刻在木质梁柱上的花纹和镶嵌在窗棂间的图案,依然固执地诉说着远去的辉煌和刻骨的孤寂。
站在绣楼的回廊上,我好像看到余祥元身着出嫁的新娘华服,袅袅婷婷地向我走来,用她的盈盈眉眼,向我倾诉她的故事……
三
“彝族文化传承千秋业”“祖先遗产保护万代功”的对联特别博人眼球,而黑底、彝族花纹镶边的大红彝汉两种文字大门牌匾:“三官彝族历史文化陈列馆”,更是让我惊奇得睁大了眼:一个村,居然有民族文化陈列馆!
这里,是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村。
而这个罕见的村级民族文化陈列馆,缘起、源于从三官村走出去的王富慧教授。
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教授,彝名珠尼阿依,1962年5月出生于三官村,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贵州省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教授出生于彝族毕摩世家,大学毕业至今长期从事彝族古籍文献研究工作,精心收集了16800件彝族文物藏品,涵盖彝族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服饰文化、古籍经书等方面不可再生的珍贵彝族文物,具有较高文献资料价值、地方史料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学科建设价值。
三官彝族历史文化陈列馆,即王教授的其中一处馆藏。
“目前,我所收藏的这些古籍文物藏品大多已破损不堪,有很多文物藏品尤其是彝族古籍文献和毛制品物件经虫蛀、沾黏、残缺、脱落而不敢再翻阅触碰,因为每一次的翻阅触碰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毁,急需进行保护……”听着带病坚持给我们作解说的王富慧教授沙哑着嗓子的激情讲述,想起她说的“今天回到我的家乡,心情无比激动!”看着她盈盈眉眼处的款款深情,我油然想起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王教授说这话时,身着美丽彝族长裙的她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那份典雅、高贵、庄重,让我极为着迷又深受感动。
听了王教授的讲解才知道,在三官寨境内的大屯土司庄园主人余氏土司,以及在三官境内有祖坟的契墨陇氏,这两家土司都属于彝族扯勒部。彝族扯勒部,汉族典籍中记载为鳛部,是彝族历史上的著名部落,起源于云南,后定居于永宁。
四
三官寨彝族手工服饰非遗项目传承人穆永仙,也是让我印象相当深刻的大屯人。
三官寨广场,周遭人声鼎沸、身边人来人往,可年近古稀的穆永仙丝毫不受影响,身不动、头不抬,一直端坐着,戴着老花镜的双眼,旁若无人地跟随着她自己手里的绣花针飞针走线。加上她自己所穿的衣服和所戴的头巾、抹额,都是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服饰,头巾和抹额上还配以彩色闪光珠串。那么鲜美的服装,尤其是那么专注的眉眼,第一眼,她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走到她跟前,只见桌子上摆放着四件方方正正的绣制品。其中一件白底的,中间彩绣着“二龙抢宝”图案、右下角写着“伍佰元”;一件黑底的,用彝汉两种文字上下排行写着“三官寨彝族刺绣 穆永仙”。桌子前边的牌子上写着“彝族手工服饰”,旁边的展板上写着“彝族手工服饰项目简介”,快速读一遍,内容有“扯勒”名称由来和彝族手工服饰的简要介绍。她背后的桌子上,放着一条绣花抹额和三双绣花布鞋,架子上挂着两件女式绣花上装、两件女式绣花长袍和一条绣花腰带。
虽然惊艳于仅仅一个三官村,除了彝族手工服饰,竟还有扯勒古歌、传统中草药酒曲制作、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呣哼吹奏、呣哼制作工艺、挽歌、彝族布摩习俗、彝族婚俗、彝族祭山神、彝族撒麻舞、彝族手工擀香技艺、彝族衣角舞、月亮割耳朵和那哩传说、月琴弹奏等非遗项目,但我转了一圈后,还是又回到了穆永仙身边。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饰,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同时还肩负着民族文化、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而大屯乡三官寨的彝族手工传统服饰,主要包括祭祀神职服饰,日常男女生活装、儿童装、挂件婴幼养护装,以及节庆盛装这三大类,具体有女式上装、女式下装、女式长袍、女式头巾、围腰、女子手帕、腰带、布耳草鞋、男式上装、男式下装、男式长衫、男式斗篷、男式帽子、香囊,而每一种,又有很多细致的分类。
穆永仙专注地绣着的,是一件抹额,黑色的底布,她正用彩色丝线一针一线地绣着花纹。听我夸她真好看,年近古稀的绣娘竟然宛若十八岁的小姑娘一般脸红了,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出来的这份质朴羞涩笑容,以及盈盈眉眼处只关注她手里一针一线的走向之纯粹,让我觉得倍加动人,也让我倍感动容。
这些传统服饰和挂件饰品,就是彝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史书,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战胜自然创造历史文化的见证,通过了解彝族的服饰文化,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信仰体系。
五
三官小学操场。
一根根随风飘舞的彩旗下,“庆祝‘六一’儿童节·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大型舞台背景,以及用一串串五颜六色气球围着大红地毯布置而成的舞台,加上音箱里一首接一首地播放的歌曲,以及人来人往的谈笑风生,把端午节撞上儿童节的喜庆氛围营造得很到位。
三官小学是典型的民族小学,办学特色鲜明,文化积淀厚重,办学历史悠久,属于百年村小。早在民国年间,当时的地方名士牟献堂(前清秀才)牵头,在三官村新房组的牟家瓦房内兴办了一所私塾,第一任教师就是牟献堂,教学内容为《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等。如今的三官小学有教室12间,教学班7个。从幼儿班到六年级共有学生99人,其中有46名女学生;有教师12人,其中有7名女教师。三官小学自1980年起就担负起传承和保护地方彝族文化的重任,设双语教学点,并于2014年4月被列为贵州省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
2025年端午节在三官小学举行的文艺演出,村民和孩子们所表演的十余个非遗节目固然让人惊艳不已,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吉俐亭、张碟、罗本钢、刘显迪这四位美女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用非遗项目知识来进行现场抢答和赢取奖品的主持风格,这样穿插在节目表演中的互动,既带火了全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愉快地牢牢记住了众多非遗项目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不是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里授课听课的效果可以比拟的。
还有幼儿班的陈红元老师,孩子们在舞台上跳《爱跳舞的小怪兽》,她自始至终用一种虽然很累人却极高情商的姿势蹲在我们嘉宾所坐的桌子前面,用她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提示。可爱的一群幼儿,眼神一致追随着她,身体跟着她一起跳动、表情跟着她一起生动。一舞既终,她又一个人跑前跑后地照顾着幼儿们,按既定路线回到我身侧的他们班小板凳上坐下。
我对这五位三官小学女老师的另眼相看,固然是由于她们都有着青春靓丽的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极为赏心悦目,但更重要的还是她们盈盈眉眼处那种把学生们当自己孩子一般看待的爱宠眼神。她们,以及表演一个个非遗节目的女学生,让我觉得,大屯土司庄园绣楼里余祥元的满腹诗书,王富慧教授的深厚学养,三官村绣娘穆永仙的质朴纯粹,都在此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而且,余祥元一类绣楼女子的孤凄、落寞、无助、无奈已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而随风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二十一世纪大屯女性、三官女子的自立、自强、美丽、迷人!
六
乙巳蛇年在大屯乡所过的别样端午节,虽然没能观瞻到群山巍峨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溜洱河峡谷风光,也没品尝到大河村的几千亩椪柑如何甜进心坎,仍觉不虚此行。
因为我还了解到,三官村,居然有四十多万字的村志!
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呣哼文化之乡、贵州省首批16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贵州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彝族村寨……这种种荣誉已足令众多村寨仰望,四十多万字的村志,就更震撼人了!
《三官村志》极为丰富,从远古彝族扯勒部落的故事和“彝族扯勒部大本营”的来龙去脉,到新时代三官寨彝族同胞参与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过上幸福生活的历史画卷,囊括了三官村从古至今各个方面的内容。
暮色降临时分,跨上返程大巴的一瞬间,蓦然回首,我似乎又看到了这片土地上,那一个个女子的盈盈眉眼……
胡彦:笔名幽忧,1976年出生于贵州省赫章县哲庄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赫章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散文集《光阴的影子》和非虚构文集《韭菜坪风华》,主编出版赫章县第一套文学丛书《夜郎集萃》、赫章县第二套文学丛书《韭菜坪文集》和赫章县“走向乡村振兴”文学丛书。《贵州散文》编审、《毕节文学》编辑、《赫章文学》主编。作品见各级报刊,曾获五十多项征文奖,有多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供职于赫章县融媒体中心。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