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六盘水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六盘水频道  
贵州六盘水:绿水青山尽显魅力 全域旅游绽放生机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9-08-19 13:04:01 来源: 多彩贵州网 作者:王润 周明 胡绍山 徐汝蔓 郭曦檬 点击: 评论:0

 中国凉都·六盘水是在三线建设中崛起、改革开放中发展,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年轻城市,是大自然轻轻放在山水之间的一座山地公园城市。

在这里,夏季的平均气温1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空调,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少有的夏季避暑胜地……

进入立秋时节,我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气温高居不下,但享有“中国凉都”之美誉的六盘水,气温十分宜人。走进六盘水市的各旅游景区、景点,青山翠绿、空气清新,游客们或组团或自驾,尽情享受凉都天然大“空调”带来的舒适,避暑旅游热度空前。过去,作为工业城市,六盘水的旅游业发展被认为是“短板”,可细细梳理,这里却从来不缺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北向南,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等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乌蒙大地。加之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为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天时、地利。

贵州六盘水湿地公园。图片来源于东方IC

2013年,六盘水市旅游迎来了新机遇——承办第八届全省旅发大会,并“借会发力”、“借题发挥”,景区景点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批批景点惊艳“亮相”,旅游产业步入“快车道”,实现“大提升”。

现在,“世界那么热,我要去凉都。”已成为一句流行语。

近年来,在贵州省,以多彩贵州为核心品牌的旅游业大放异彩,中国凉都·六盘水则立足气候、山地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放眼新时代较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凉都六盘水俨然成为夏季必须去的网红打卡地。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丰富多彩的消夏文化节系列活动,独特可口的美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赞不绝口,全域旅游呈现出崭新局面。

要问六盘水的旅游为什么能从贵州横空“杀”出?因为独特。要问六盘水的独特在哪里?在于美。

凉都“天”之美,在气候宜人。夏季避暑纳凉、冬季滑雪泡汤。夏季平均气温19.7℃,83%左右的相对湿度,使凉都的“凉”,凉得绝无仅有,凉得别开生面,凉得沁人心脾,凉得赏心悦目;冬天,六盘水的冰与雪是北纬26度以南的唯一。目前,六盘水已打造了4个高山滑雪场、6个温泉,滑完雪泡温泉,即可享受“冰火两重天”。

凉都“地”之美,在独特山水。乌蒙山磅礴雄奇,北盘江千回百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六盘水的梦幻神奇。在这里,瀑布、溶洞、峡谷、湖泊比比皆是,山奇、水灵、石秀处处成景。

凉都“人”之美,在别样风情。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造就了六盘水多彩的人文风情。不论是远古文化、历史文化还是红色文化、“三线”文化,都能让人流连忘返。

凉都“和”之美,在天人相依。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生态保存良好。这里的山是“一脉青山”,水是“一池碧水”,城是“一座绿城”,无论是“蓝天白云常相伴,峰丛湿地绿相融”的自然山水,还是“水映碧空满城绿,楼依青山四时春”的城市乡镇,亦或是成为“文化千岛”的美丽乡村,处处是山环水抱的绿色家园。

近年来,六盘水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发生令人目眩的变化。除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自然优势,六盘水市还大力加快全域旅游的发展,顺势而为推出了一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野玉海、牂牁江、水城古镇、乌蒙大草原、韭菜坪等景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六盘水更是持续发力打造凉都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业从无到有、有中变优,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一匹“黑马”。现已建成A级以上景区27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打造了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4个天然滑雪场。

在去年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考核中,前五名六盘水市有4个,26个考核为“优”的景区该市占9个、全省最多。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两项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

这里已经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一片热土。

此外,六盘水还将许多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包装、推介,从而引领着凉都旅游迸发出全新活力,持续呈现了“井喷式”增长的良好局面。时下,“升级版”的六盘水旅游不再满足于举步皆景的视觉体验,而是多角度、全方面让“中国凉都”名副其实,不断依托天赋异禀,整合资源,使得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景区环境条件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市民幸福感也越来越高了。

“赏尽天地人和美,最是凉都四季天。但效霞客乌蒙行,阅尽锦绣在人间。”曾经,这里因煤而兴,因煤而强;今朝,这里因绿而丽,因旅而兴。

中国凉都·六盘水,这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的老工业基地,已经跳出了“资源陷阱”的桎梏,另辟蹊径,实现了由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正用好山好水迎接天下宾客……

记者 王润 周明 胡绍山 徐汝蔓 郭曦檬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六盘水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